教會以往給人的印像,多數是以服事教會內的弟兄姊妹為主,並且以崇拜、團契、查經等聚會為重點,服事的對象明顯的是以內在取向(inward oriented)大於外在取向(outward oriented)。在以往的日子教會選擇這種模式取向是可以理解和重要的,但隨著現今社會文化急速的變遷和衝擊,我想教會也需要回顧和反省以往的模式,是否繼續最能有效和適合服事我們的鄰舍。
教會能否有效和適切地服事我們的鄰舍,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,就是教會與鄰舍的關係和彼此的相交性有多高。同工和弟兄姊妹有多少時間去到社區關心我們的鄰舍,又或是教會讓我們的鄰舍來到我們當中的親和性(affinity)和可達性(accessibility),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加強和看重的條件。一個友善開放、滿有快樂和瀰漫著愛心與關心的環境,對現今的青少年來說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,更是充滿吸引和無法抗拒的,教會願否將這個烏托邦的使命在我們的社區中實踐出來。
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五至十六節記載耶穌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教導「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,來見耶穌,要摸他們,門徒看見就責備那些人。耶穌卻叫他們來,說,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,因為在神國的,正是這樣的人。」但願我們每一個人,不單只不會成為我們的鄰舍進入教會的「絆腳石」,反之能成為別人的「踏腳石」。也讓我們的鄰舍不會充滿疑惑,或是無奈的說出主我願認識你,可是誰是我的教會!?
【要聞】
【教會、機構短訊】
【教會之聲】
【畫中有話】
【誠心所願】
【神學生講場】
【癌病答客問】
【親密家庭】
【餘暉集】
【資訊年代】
【溪水旁】
【教會圖說】
【探病錦囊】
【貞潔有道】
【牧養心聲】
【如情未了】
【交流點】
【古道今詮】
【父母也EQ】
【心靈照相機】
【童話世界】